凸偷窥wc精品女厕91/男人天堂视频网/日本三级导航/麻豆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沈陽鴻宇科技有限公司

【行業資訊】2022 AIoT產業鏈全景圖出爐!五大板塊齊發力,一個風口即將爆發

發布時間:2021-12-31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841

       2021 年,AIoT 產業面臨的環境有所變化,COVID-19 病毒的存在已常態化,防疫抗疫進入了拉鋸階段;波及全球的“芯片荒”也正在重塑中國產業鏈;“雙碳”和元宇宙風口,為 AIoT 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在 AIoT 產業內部,無源物聯網、新型傳感器等技術創新助推物聯網滲透加深,繼續推動物聯網“普世化”;“十四五”規劃和《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為 AIoT 產業發展注入新一輪政策動能。

2021關鍵詞芯片荒、十四五和碳中和

       1、全球“芯片荒”錘煉中國 AIoT 產業

       芯片行業供給與多數行業一樣,隨著市場需求和產能供應增減而周期性的供貨緊張,例如 2018 年由于當時芯片需求增長,大量企業提交雙倍訂單備貨,使得芯片交期在 2018 年 8月達到頂點。

       根據 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 數據,2018 年 8 月芯片平均交期一度接近 15周,但隨著客戶備貨充足和供給增加,交期在數月內快速回落,并持續縮短至 12-13 周。但是,于 2020 年年中開始的這一波芯片供應緊缺卻與過去的周期性波動不同,主要體現在僅一年時間,芯片平均交期延長至 18 周以上,并且一年間交期全稱延長,未見緩和。

       這一波特殊的芯片供給緊缺,主要是因為 1)智能網聯技術和應用的進一步普及,各行業對芯片需求與日俱增;2)新冠疫情導致代工廠轉單變慢,疊加 2021 年日本地震和火山、美國暴雪等自然災害,半導體整體供給能力減弱;3)市場投機者炒作,導致芯片價格進一步偏離。

       2021 年芯片供給短缺給中國 AIoT 產業帶來巨大沖擊。從市場格局來說,芯片、模組、設備等產業鏈多個環節中,擁有較成熟供應鏈體系的頭部企業在供給短缺情況下,依靠更強大的供應能力和靈活空間,進一步鞏固了自身在產業中的地位。從技術產品角度來看,芯片供應緊張和價格升高推動更多企業尋求技術和設計方式的創新,例如將模組芯片化,圍繞垂直行業,做更高集成度的解決方案,來降低芯片供應鏈復雜度和和系統成本。

       同時,芯片短缺這為中國芯片產業做強提供了機遇。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場,最終消耗占全球芯片的 24%,而如果加上進口芯片加工成成品后出口的部分,中國市場將消耗全球芯片的 35%。在芯片短缺中,海外芯片企業對國內市場支持減少,更多的芯片需求企業只能尋求新的供應商,這給了國內芯片企業發展的巨大市場空間。

       2、新政策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2020 年 9 月 27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為接下來三年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指明道路。

       2021 年是中國“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大量規劃、政策、綱領出臺,其中涉及 AIoT 產業的文件眾多,這為 AIoT 產業的發展注入政策動能。2021 年 3 月 12 日,新華社受權全文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綱要內容中多次提到對物聯網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要求和重點。

       本次規劃中數字經濟入選了核心經濟指標和單獨成篇。本次規劃提煉出 20 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其中新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的指標,目標是到 2025 年這一指標達到 10%。而這“10%”的重任,將分由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這 7 大產業承擔。

       同時,本次規劃也給物聯網產業發展提出了“推動傳感器、網絡切片、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創新,協同發展云服務與邊緣計算,培育車聯網、醫療物聯網、家居物聯網產業”的要求。十四五規劃全文中 5次提到“物聯網”一詞,除了劃定數字經濟 7 大產業外,其他內容還要求進一步布局物聯網的基礎設施、接入能力和應用場景。

       3、大顆粒度應用市場相繼發力

       AIoT 產業的應用市場根據驅動力可分為消費驅動應用市場、政策驅動應用市場和產業驅動應用市場。當前大顆粒度應用市場主要集中在政策驅動和消費驅動應用市場。在 AIoT政策驅動應用市場,由于大量政策鼓勵和政府支持,往往產業落地應用較快,目前已在以智慧表計為代表的公共事業領域形成規?;涞氐?AIoT 應用場景,市場需求持續釋放。而在路燈、安防等領域,AIoT 也在快速滲透,這些市場規模的增長,直接與政府的規劃和中國城市化進程相關。以智慧方案為例,市場預測其市場規模 2025 年將超千億。

       消費驅動的應用市場,由于應用技術成熟較快,個人消費者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已經出現了智能家居等規模化應用市場。根據 IDC 數據,2021 年上半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達 1 億臺,同比增長 13.7%;預計全年出貨 2.3 億臺,同比增長 14.6%,市場擴大主要依靠于智能燈、智能門鎖、智能小家電等受市場認可的智能單品帶動。預計未來五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將以 21.4%的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2025 年市場出貨量將接近 5.4 億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推廣將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4、產業風口帶來新市場機會

       2021 年 AIoT 相關領域也出現了眾多新風口,其中最為典型的包括“雙碳”和元宇宙。在朝“碳達峰、碳中和”前進的過程中,物聯網的應用至關重要。首先,通過智能傳感器實時掌握能源消耗情況,為進一步管理和控制能耗打下基礎。其次,AIoT 技術融合應用能預測碳排放量,并通過過程監測和優化,減少碳排放,據波士頓咨詢公司分析,使用 AI可以幫助減少 26 至 53 億噸的二氧化碳,占減排總量的 5%至 10%。

       最后,物聯網與區塊鏈結合能有助于簡化和促進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數據(ESG)的收集和自動呈報流程,從而促進碳中和交易。整體來看,根據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 GeSI 估算,ICT 相關領域在未來十年內有潛力通過賦能其他行業幫助減少全球碳排放的 20%。物聯網、AI 等技術都有與能源、建筑、交通、工業、農業等行業進行結合來促進降低碳排放的應用場景。因此,“雙碳”目標的推進,將帶動 AIoT 應用更廣泛滲透。

五大板塊產業鏈圖譜最新發展


       1、端

       “端”即 AIoT 產業中的“終端”設備及相關軟、硬件,主要包括端側設備芯片、模組、感知設備、操作系統、底層算法等。“端”是整個 AIoT 龐大系統中的“神經末梢”,承擔著底層數據采集,信息傳輸,及提供基礎算力、算法等職能。

       芯片。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 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 1231 億美元,比 2020 年第四季度增長 3.6%,比 2020 年第一季度增長 17.8%,季度增幅 3.6%,是自 2010 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高季度增幅。

       5G 的快速推廣、汽車行業的復蘇、物聯網應用進一步滲透等因素,推動半導體市場在供應短缺、疫情反復、國際環境多變的情況下依舊前進。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預測數據,預計 2021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同比增長 25.1%,達到 5510 億美元,創出歷史新高,此前的最高紀錄是2018 年的 4687 億美元。


圖片▲ 2011-2021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市場規模及預測
(單位:億美元,%)

       近年來,隨著國內半導體行業投入增大,大量新興企業快速成長,中國芯片市場發展迅猛。根據中國半導體協會數據,2013-2020 年,我國芯片市場規模不斷增長,2019 年中國芯片銷售額為 7562.3 億元,同比增長 15.8%。截至 2020 年中國芯片銷售額為 8848 億元,較2019 年增加 17%。


圖片▲ 2013-2020 年中國集成電路(芯片)
市場銷售額及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同時,中國芯片市場規模占 GDP 的比重持續上升。2019 年中國芯片市場規模占國家GDP 的比重為 0.76%,2020 年前三季度這一比例上升至 0.82%。芯片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大。


圖片▲ 2013-2020 年中國集成電路(芯片)
市場規模占 GDP 比重情況(單位:%)

       目前,與國際半導體企業相比,中國本土半導體企業在技術、規模上仍存在不小差距。2020 年,中國半導體制造總額占整體半導體市場規模的 15.9%,高于 2010 年的 10.2%。預計到 2025 年,這一份額將比 2020 年增加 3.6 個百分點,達到 19.5%。

       AI 芯片。AI 芯片是 AIoT 產業的重要基礎。近年來,隨著 AIoT 產業的擴大,AI 芯片市場也飛速發展。據戰新 AI 產業智庫統計,2020 年中國 AI 芯片市場規模達 190.6 億元,同比增長53.6%。預計未來幾年,得益于 5G、智能終端、智慧城市等市場的快速發展,中國 AI 芯片產業維持高速增長態勢,至 2024 年將超過 1000 億元,達到 1205.9 億元。至 2025 年將進一步增加至 1780.8 億元。

       蜂窩通信模組。作為通信模組的重要細分領域,2020 年蜂窩通信模組全球市場規模達到 229 億元,這主要是因為智慧城市、智能表計、車聯網等物聯網領域的需求不斷釋放,其中 NB-IoT 市場規模為 13.6 億元,2G 市場規模為 13.3 億元,3G 市場規模為 26 億元,LTE 市場規模為 176.1億元;相較于 2015 年的 103.9 億元,整體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24.1%,按照這個速度計算,預計 2021 年全球蜂窩通信模組行業規模為 284.2 億元。


圖片▲ 2016-2021 年全球蜂窩通信模組
市場規模及增速(單位:億元,%)

       無源物聯。物聯網連接結構通常被區分為高速場景,中速場景,以及低速場景。NB-IoT、LoRa 等窄帶物聯網技術就是專為近百億級的低功耗、大連接數、小數據量的物聯場景準備,在表計、環境監測、畜牧追蹤等場景已得到廣泛應用。

       可是,窄帶物聯網的連接工作,仍需小型電池供電支持,還有海量的終端由于本身條件限制,由于受限于空間、環境和成本等因素,可能連裝配小型電池供電的條件都不具備,這構成了千億級無源物聯網節點,例如服裝鞋帽、物流包裹、產品外包裝等。但在萬物互聯時代,物與物連接產生的數據價值將會被放大,這也導致無源物聯網節點具有被連接的價值。相應的,誕生了無源物聯網。

       無源物聯網的研究已有多年歷史,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技術路線包括 RFID/NFC、藍牙無源物聯網、Wi-Fi 無源物聯網、LoRa 無源物聯網、5G 無源物聯網和環境能量采集等。


圖片▲ 無源物聯網技術路線

       感知設備。作為物聯網發展基石,傳感器市場前景廣闊。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穩定增長,預計 2021-2024 年同比增速在 5%-10%左右,2024 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驅⑦_到 3284 億美元,中國市場 2020 年傳感器市場規模約在 2500 億元左右。

       從細分類型來看,未來幾年增速較快的傳感器類型有 ADAS 傳感器(包含雷達傳感器、超音波傳感器等)、CIS、MEMS 等,其中 ADAS 傳感器 2020-2025 年全球市場規模 CAGR 為 12.4%,CIS、MEMS 傳感器該數據則分別為 5.4%和 1.8%。受益于物聯網賽道中車聯網的快速發展,ADAS 傳感器成為最為受益的細分類別之一,預計 2025 年全球規??蛇_ 1800 億元左右。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伴隨 RFID 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的深化,未來射頻識別技術在性能等方面將會有較大提升,成本也將逐步降低。今后 RFID 標簽產品將更加多樣,技術應用系統網絡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系統的兼容性愈發良好,并且隨著技術的成熟,RFID 與其他產業融合進一步加深,RFID 將在門禁管理、防偽識別、生產的自動化及過程控制、人員管理等領域得到應用和推廣,RFID 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根據銳觀咨詢整理的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 RFID 市場規模已達到 1247.2 億元,相比 2019 年增長 20.3%,預計 2024 年將達到 1946.1 億元。



▲ 2018-2024 年中國 RFID 市場規模及預測(單位:億元)

       高精定位。定位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多年,但隨著萬物互聯概念的興起,位置信息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和價值。物聯網的第一步就是連接物體和采集數據,而物體處于物理空間中的基礎維度就包括其所在的位置,因此位置信息往往是物體相關信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工廠中的流程控制需要監控人員、運輸單位、物料位置,家庭空間的智慧生活需要基于人位置信息做判斷,公檢法相關的特殊場景下需對人員軌跡展開精準追蹤等。

       根據諾基亞早前的數據,人們 87-90%的時間都在室內度過,室內位置信息意義重大。同時,由于室內空間結構越來越復雜,而應用方案中對位置的實時性、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市場對高精度室內定位需求日益明確。尤其在蘋果、小米等頭部手機品牌引入 UWB 定位系統后,市場需求快速方式。根據 Market&Markets 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室內定位市場規模預計 2022 年將達到 409.9 億美元。


圖片▲ 2017-2022 年全球室內定位市場規模(單位:億美元)

       當前物聯網室內高精定位領域,主要定位技術包括 Wi-Fi、藍牙、UWB、RFID 等,其中 UWB 定位和藍牙 AOA 是當前市面上應用最廣闊的定位技術。

       2、邊

       “邊”是相對于“中心”的概念,指的是貼近數據源頭的區域。邊緣智能指的是將智能處理能力下沉至更貼近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就近提供智能化服務,從而滿足當前市場對實時性、隱私性、節省帶寬等方面的需求。

       面對分散的、碎片化的物聯網場景,云計算服務能力的短板逐漸顯現,更靠近數據源的邊緣計算不僅能提供低時延、高可靠服務,還能同時保證數據安全、處理實時性。伴隨 AI在物聯網領域應用的發展,物聯網應用的賦能得到持續提升,同時邊緣計算也不斷下沉到業務場景、物聯網設備終端周邊,AI 與邊緣計算的結合使得每個邊緣計算的節點都具備計算和決策的能力,這使得邊緣計算更加智能,更注重與產業應用結合的邊緣智能應運而生,并成為 AIoT 的重要一環,有效地縮短了邊緣設備與云端之間距離,但邊緣智能作用的發揮離不開邊緣智能硬件與邊緣智能軟件的支持。

       邊緣智能硬件主要由負責處理和轉換網絡協議的邊緣網關、銜接 IT 和 OT 的邊緣智能控制器、提供算力的邊緣服務器等構成,這些硬件實體都處在邊緣節點;活躍在該領域的代表企業主要有愛立信、施耐德電氣、Arm、英特爾、思科、華為、新華三、中興通訊、研華科技、聯想等。

       邊緣智能軟件是邊緣管理層的核心,主要負責統一管理邊緣節點、調用相關資源,目前邊緣智能軟件平臺主要功能有管理網絡邊緣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今后將朝著淺訓練和強推理方向發展,這將滿足低時延場景的需求;活躍在該領域的代表企業主要有AWS、Azure、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云、中科創達等云平臺企業,這些企業設計云平臺和軟件的實力雄厚。

       隨著我國新基建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持續加快,這加速了 AIoT的發展,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為邊緣智能提供了豐富應用場景、產生了大量邊緣數據處理需求。據工信部研究數據顯示,2020 年國內邊緣計算市場規模達到 180 億元,同比增長 55.39%,預測 2021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296 億元。

圖片▲ 2018-2020 年中國邊緣計算數據量與市場規模(單位:ZB,億元)

       3、管

       “管”主要指 AIoT 產業鏈中負責連接的網絡,承擔著將終端設備、邊緣、云端連接起來的職責。隨著 AIoT 產業發展,物聯網設備數量快速增加,設備種類、設備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更靈活的無線網絡連接能力將是市場的必然選擇。

       無線通信。非授權頻譜網絡主要指非運營商搭建、運營的網絡,通常部署相對靈活,布網成本相對較低。非授權頻譜網絡包括廣域通信網絡和局域通信網絡。

       局域通信網絡包括以 UWB 為代表的超寬帶網絡,以 Wi-Fi 為代表的寬帶網絡,及以藍牙、Zigbee 為代表的窄帶網絡,局域通信網絡主要應用于室內連接和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連接。多數局域網技術形成時間早,技術成熟,但近年來 Wi-Fi 為代表的局域網技術仍保持迭代,以期跟上物聯網時代發展的腳步。同時,在物聯網中,局域網連接仍是最為主要的無線連接方式。

       Wi-Fi 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無線局域網絡。Wi-Fi 5 自 2013 年標準化以來,已適用當時絕大多數典型室內場景,但在多用戶同時使用、對穩定性要求高的產業應用等場景的應對能力較弱。Wi-Fi 6 是第六代無線技術,基于 IEEE802.11 ax 協議。Wi-Fi 6 的單用戶數據傳輸速度比 Wi-Fi 5 快 37%,且能為每位使用者提供四倍的吞吐量。同時,Wi-Fi 6 相較 Wi-Fi5,信號覆蓋更廣、更省電、可連接更多設備。

       據 IDC 數據,2020 年中國 WLAN 市場總體規模達到 8.7 億美元,Wi-Fi 6 占總體 WLAN市場 31.2%,規模達 2.7 億美元;2021 年,預計 Wi-Fi 6 將繼續擴大市場份額,中國市場將接近 4.7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當前,雖然 Wi-Fi 5 已可滿足多數家居使用場景,但教育、醫療、工業等領域已對 Wi-Fi 6 形成明確需求,例如網絡課堂迫切需要低延時來支撐良好的課堂效果。此外,隨著物聯網發展,連接設備數據增多,Wi-Fi 6 的市場需求也將相應提高。Wi-Fi 6 雖然具備強大性能,但市場發展仍需時間,整體處于市場導入期。

       藍牙技術被市場熟知主要是因為在智能手機上大面積普。但隨著低功耗藍牙模塊應用普及,藍牙敲開了智能穿戴和物聯網應用場景的大門,并開始逐步從個人通信應用拓展到產業級應用場景,如工業等。2021 年 4 月 15 日,藍牙技術聯盟發布了《2021 年藍牙市場最新資訊》,該報告預測盡管 2020 年藍牙市場的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預計至 2025 年,藍牙設備的年出貨量將從 2020 年的 40 億臺增長至 60 億余臺。

       具體到物聯網領域,藍牙技術聯盟(SIG)預計,2023 年全球藍牙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將達 11.5 億,智能樓宇設備出貨量將達 3.74 億,智慧城市設備將達 1.97 億,智慧工業設備將達 2.78 億。參與藍牙市場的企業眾多,主要芯片企業包括高通公司、Nordic、紫光展銳、樂鑫科技、泰凌微等。另外,全球轉向居家辦公的趨勢推動了藍牙 PC 配件的增長,2020 年藍牙 PC 配件的出貨量為 1.53 億。大眾對健康問題的日益重視,也帶動了藍牙可穿戴設備需求的增長,預計 2021 年藍牙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 2.05 億臺。此外,由于全球對于安全復工解決方案的高度關注,預計至 2025 年,藍牙實時定位系統部署量將達到 51.6 萬件。


▲ 2015-2024 年全球藍牙設備出貨量(單位:億,%)

       衛星物聯。近年來,衛星研發門檻和發射成本不斷降低,大批初創企業蓬勃發展,將衛星物聯網作為物聯網創新重要領域,積極為全球物聯網用戶提供衛星數據服務。目前,衛星物聯網國外市場參與企業除了 Inmarsat、Iridium、Eutelsat 等傳統衛星運營商,還有 Astrocast、Fleet SpaceTechnologies、Hiber、Kepler Communications、Lynk、Myriota、Skylo、SpaceX 和 Totum Labs、Viasat 等;國內市場除了中國電信等電信運營商,還有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九天微星、國電高科等企業。

       當前全球僅有 10%的地區可以訪問衛星通信服務,這為衛星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根據 Berg Insight 數據顯示,雖然受到新冠疫情的不利影響,2020 年全球衛星物聯網用戶數仍然實現增長,總規模達到 340 萬;預計未來幾年全球衛星物聯網用戶年復合年增長率將高達 35.8%,在 2025 年將達到 1570 萬。

       2021 年 11 月,工信部印發《“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要求加強衛星通信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推動高軌衛星與中低軌衛星協調發展;推進衛星通信系統與地面信息通信系統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蓋全球、天地一體的信息網絡,這將為我國衛星通信發展提供政策紅利,進一步促進國內衛星物聯網市場發展。

       隨著衛星物聯技術能力提升和應用加速,越來越多的物聯網設備將被衛星物聯網連接。ABI Research 預測,到 2024 年全球將有超過 2400 萬設備通過衛星接入物聯網。連接數增長帶來市場規模擴大,麥肯錫預測 2025 年天基物聯網產值將達 5600 億至 8500 億美元。

       量子通信。量子通信主要分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簡稱 QT)和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簡稱 QKD)兩類。QT 基于通信雙方光子糾纏對分發(信道建立)、貝爾態測量(信息調制)和幺正變換(信息解調)實現量子態信息直接傳輸。QT 技術相對不成熟,處于研究的最前沿。

       QKD 則是通過對單光子或光場正則分量的量子態制備、傳輸和測量,首先在收發雙方間實現無法被竊聽的安全密鑰共享,再與傳統加密技術相結合完成經典信息加密和安全傳輸?;?QKD 的保密通信即量子保密通信(Quantum Secure Communication,簡稱 QSC)。量子保密通信的絕對安全性、新到容量大、時效性高、抗干擾能力強是其最大的意義,也是刺激全球深入研究的主要優勢所在。

       量子通信在全球受到重視,美國、歐洲諸多都高度關注相關研究。2003 年美國 DARPA就已資助哈佛大學,建立世界首個量子保密通信試驗網。2016 年,歐盟發布《量子宣言》旗艦計劃,預計 10 年內在歐洲主要城市建立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

       量子通信也受到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20 年 10 月 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推動中國量子科技發展的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在政策、市場推動下,我國量子通信行業也快速增長,市場規模從 2014 年的 4.86 億元增長至 2018 年的 7.65 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12.01%;2019 年中國量子通信市場規模達到8.19 億元,同比增長 7.06%;2020 年中國量子通信市場規模達到 9.06 億元,同比增長 10.6%。


▲ 2014-2020 年中國量子通信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4、云

       AIoT 產業鏈中,平臺層是連接設備到應用場景的關鍵橋梁,是連接設備和支持場景應用的媒介。

       物聯網 PaaS 平臺。聯網云平臺是一種用于構建和管理物聯網解決方案的數字平臺,是聯結感知層和應用層的中間層,向下從設備側匯集數據,向上對各個應用領域賦能。物聯網云平臺的延展性很強,上下延伸到 IaaS 基礎服務和 SaaS 應用兩個領域,物聯網平臺與云計算結合,形成更具柔性的服務能力,可以滲透到更廣泛的市場環境中,滿足更多的場景需求。

       IoT Analytics 數據顯示,全球物聯網平臺市場在 2015-2020 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驚人的 48%,市場規模達到 50 億美元,遠超 2016 年的 3 億美元。根據 Markets and Markets 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物聯網云平臺市場將從 2020 年的 64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 115 億美元,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CAGR)為 12.6%。



▲ 2020-2025 年全球物聯網平臺規模預測

       當前物聯網平臺市場處于洗牌階段,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根據 IoT Analytics 統計,2019 年排名前 10 的物聯網平臺所占市場份額為 58%,相較 2016 年提升了 14 個百分點。2020 年,在疫情推動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的大環境下,物聯網平臺市場前 10 平臺市占率預計突破 60%。根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 600 多家物聯網云平臺,物聯網云平臺參與主體數量有很多,主要可以區分為通信廠商、互聯網廠商、IT 廠商、工業廠商、物聯網廠商、新銳企業。

       通信廠商主要包括運營商和通信設備供應商?;ヂ摼W廠商主要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企業,這類企業在生態構筑和 AI 技術上有優勢。IT 廠商主要包括浪潮、IBM、中國通服等企業,這類企業在 IT 方面有深刻理解。工業廠商則包括富士康、三一集團、施耐德電氣、西門子、徐工集團等工業企業為主,平臺以工業垂直能力為主。

       物聯網廠商平臺主要根植于物聯網時代,為物聯網而生的平臺企業,主要包括創通聯達、聯想懂的通信、涂鴉智能、小匠物聯、螢石云等。新銳企業大多由 IT、OT、CT 領域經驗豐富的專家建立,往往專注在某個領域。

       人工智能能力平臺。根據 IDC 數據,全球人工智能(AI)市場預計將在 2021 年同比增長 15.2%,達 3418 億美元,預計 2022 年市場將進一步加速,增長 18.8%;到 2024 年仍有望突破 5000 億美元大關。其中,AI 軟件占據整個 AI 市場的 88%。在 AI 軟件類別中,AI 應用程序占據最大市場份額,占總收入的近 50%。在增長方面,人工智能平臺最為強勁,五年復合年增長率為 33.2%。

       在中國,根據艾瑞咨詢數據,2020 年 AI 開放平臺市場規模約 221.7 億元,預計到 2024年可達到 579.9 億元。未來,在 AIoT 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企業對 AI 的需求逐漸升溫,AI 平臺發展潛力巨大。


▲ 2019-2024 年中國 AI 開放平臺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根據平臺能力可分為開發平臺、技術平臺、應用平臺。開發平臺主要集成了開發工具和框架,例如數據集和算力等,來幫助開發者降低開發成本。技術平臺聚合了行業通用 AI 能力,通過 API 和 SDK 供開發者調用。應用平臺則是直接面對各垂直應用領域的、有針對性的能力聚合方案,例如智慧交通、智慧工業等方案。

       5、用

       “用”指的是 AIoT 產業的應用側,是最貼近應用市場的一層。AIoT 產業與眾不同之處在于能夠賦能千行百業,具備與大量應用行業融合的潛力。實際的市場應用是整體 AIoT 產業的追求,只有大量的應用才能支撐 AIoT 龐大產業,因此絕大多數產業內企業都在密切關注應用市場的動向,努力探索各自產品和方案的應用場景。

       用側產業分為消費驅動應用、政策驅動應用、產業驅動應用。消費驅動應用包括智慧出行、智能穿戴、智慧醫療、智慧家庭;政策驅動應用包括智慧城市、智慧表計、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消防、智慧停車、智慧防災;產業驅動應用包括智慧工業、智慧物流、智慧零售、智慧農業、車聯網、智慧社區、智慧園區。

       消費驅動應用。消費驅動應用包括智慧出行、智能穿戴、醫療健康、智慧家庭等,主要與個人消費者的衣食住行相關?;仡櫼酝M應用發展情況,各企業往往從打造市場爆品入手,比如共享單車、智能音箱、TWS 耳機等,通過沉淀熱門產品和應用帶來的流量,確立市場地位。

       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是消費物聯網市場當前發展重點。對于參與企業而言,未來將會以智能硬件銷售為基礎,向消費者提供更多數據和連接服務,并且基于自身品牌搭建生態系統將會更加重要。

       智慧出行是指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科技,將互聯網與傳統交通出行工具有機結合形成的新業態,主要通過智能網聯載具給消費者提供更便捷出行方式、體驗。智慧出行主要由共享出行和消費應用的網聯化、智能化載具等業務板塊構成。

       自 2017 年以來,在嘀嘀、嘀嗒出行等平臺推動下,我國出行行業發展迅速,網約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盡管受疫情影響,2020 年網約車市場規模有所縮小,但由于平臺規范發展的轉變以及政府“復工復產”政策補貼力度加大,我國網約車行業的發展仍然整體處于上升期,預計 2021 年網約車市場將會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未來網約車市場也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至 2020 年,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已達 2980 億元。


▲ 2017-2020 年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單位:億元)

       目前市場上消費應用方面的智能網聯載具主要有智能網聯汽車、電動平衡車等,智能網聯汽車代表性企業有比亞迪、特斯拉、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威馬汽車等公司。伴隨智能網聯技術發展、產品不斷升級與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創新性改變,大量互聯網企業進入市場,并通過跨界合作加速在智能網聯汽車板塊的布局。傳統車企也積極探索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不斷加大研發生產投入力度,主要代表性企業有上汽、北汽、長安、廣汽等公司。

       目前我國企業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布局已基本覆蓋產業鏈各生產環節,不斷推動著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由大變強。根據 iResearch 統計數據,2016-2020 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呈現連續上漲趨勢,2020 年產業規模增長到了 2556 億元,同比增長 54.3%。


▲ 2016-2020 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及同比增長(單位:億元,%)

       智能穿戴主要包括智能手環、手表、耳機等。根據 IDC 發布的《全球可穿戴設備季度跟蹤報告》,2013-2020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呈逐年上漲的趨勢,起步增速較快,近年有所下滑。2019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 3.37 億部,較上年同比增長 81.2%,可穿戴設備市場擴張迅速。受疫情影響,2020 年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 4.5 億,較 2019 年大漲 32%。


▲ 2018-2019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單位:百萬臺,%)

       伴隨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不斷發展,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持續上升。IDC 數據顯示,到2020 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