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全球經濟未來最大的變化:供應鏈的重構和再鏈接
發布時間:2022-01-17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778
國際經濟格局未來最大的變化,就是供應鏈的再鏈接。此外,大國博弈、科技革命、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等都是未來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變量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世界變局的演化速度。新冠疫情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以來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和走向的一次外部沖擊。那么,從當前到疫情之后,世界經濟將發生哪些重大改變?未來影響世界經濟的變量又有哪些?
近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陳文玲表示,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將發生諸多重大改變。世界供應鏈將加速重構,債務和金融風險不斷加大,通脹風險和通縮風險交替產生,國際金融體系將進行重構,等等。陳文玲認為,全球經濟未來最大的變化就是供應鏈的再鏈接。
陳文玲表示,中美經濟狀況將決定未來世界經濟的整體走勢。此外,大國博弈、科技革命、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等都是未來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變量。
全球供應鏈再鏈接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未有大疫情交融在一起,使世界疫情前的存量問題和疫情之后的增量問題交織。”陳文玲認為,疫情將是改變世界經濟聯系的一次突發性事件,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可能發生八個方面的改變。
第一大改變是“從疫情前后對比看,人類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陳文玲表示,未來,全球不僅要與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公共衛生災難做斗爭,還要面對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惡性傳染病等諸多問題,威脅生命健康的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多。此外,人類還面臨著隔斷、分離、堵塞和斷裂的風險。
“人類能不能團結起來解決共同面臨的諸多問題?”陳文玲問。
第二大改變是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不均衡性、不穩定性陡然增加。陳文玲認為,2020年,由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增速為負,中國雖然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GDP也僅為2.3%。2021年初,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對全球2021年經濟增長都十分樂觀,但是,疫情問題、部分國家的債務問題等,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應聲下調,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已經下調到5%以下。在疫情影響下,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不穩定,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更不穩定,且這些國家還會受到美元升值貶值、流動性泛濫或流動性緊縮的影響。“流動性泛濫時,它們是受害者,流動性緊縮時,它們是被收割者。”
第三大改變是通脹風險和通縮風險會交替產生。當前全球通脹高企,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這主要是由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引起的。此前,諸多經濟學家和機構預測,到2022年下半年才會采取收縮的貨幣政策。但目前情況來看,可能會提前在2021年的四季度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這會使大宗商品的價格逐步回落,PPI的下跌還會向CPI傳遞,進而導致下一輪的通貨緊縮。
第四大改變是債務和金融的風險不斷加大。國際金融協會(IIF)的數據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債務已經升至296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上漲了36萬億美元。另外,IIF數據還預測,到2021年底,全球的政府債務將超過92萬億美元,美國的債務占比最高。另一方面,全球國債負收益率持續增長,2020年,全球負收益率的國債總額達19萬億美元。很多國家的國債都是負利率、低利率、零利率。陳文玲認為,零利率和負收益率的長期國債給世界經濟帶來不確定性。此前一些國家可以用發債透支未來解決當前的經濟困難,現在的空間已被壓縮,當前的金融風險是高債務。
第五大改變是供應鏈面臨斷裂的風險,供應鏈將加速重構。陳文玲認為,這主要由兩大因素推動,一方面是疫情導致的自然熔斷。另一方面是國家政客推動的人為阻斷。陳文玲認為,美國雖然在力圖重構以美國為主體的供應鏈體系,但是效果有限。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基礎是要有強大的制造業,美國的制造業產值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10.8%,雖然美國具有原始研發和高端產業關鍵技術和零部件,但是供應鏈的主體已經不在美國,供應鏈東移是趨勢。
第六大改變是金融體系重構。陳文玲認為,國際金融由于貨幣體系的調整和美元的升降起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此前,國際大循環使得美元、美債成為事實上的準國際貨幣,而當前國際大循環受到挑戰,美元的國際地位也受到影響,世界對美元望而生畏,一些國家開始了去美元化行動。疫情之前,美元美債在全球流通比較順暢,美元在國際貨幣儲備中一直占到62%以上,在結算貨幣中占到40%以上。而近幾年美元的信用水平下降,2021年一季度在國際貨幣儲備的占比下降到59.6%,在貿易結算貨幣的占比下降到約38%,低于歐元占比。
除了國際大循環出現問題,美國的內循環也出現了問題。美國國債原來是靠美國的機構和居民購買,現在美國的居民購買率、機構購買率都在下降,60%以上新增國債由美聯儲回購,所以產生了真正的“內循環”。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多次呼吁要放寬上限,采取政策和中國合作,取消特朗普加征的高額關稅等,這說明美元、美債的信用遭到了挑戰。
陳文玲認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將會有所變革,人民幣比重雖然上升比較緩慢,但是人民幣的信用、地位、影響力在提升。歐元在國際結算貨幣中的比重在某些時段已經超過美國。此外,數字貨幣也會影響國際貨幣體系的構建,數據顯示,全球80%的中央銀行已經在研發數字貨幣,20%以上的央行已經在試驗數字貨幣。
第七大變化就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在各國發生。加拿大、美國遭遇創紀錄的高溫襲擊,歐洲、南美洲、東南亞包括中國等都遭受了極端氣候的影響。據有關國際組織預測,2040年前,非洲高山山頂的雪將全部融化。陳文玲表示,全球將面臨越來越多極端氣候的挑戰。“極端氣候可能將是未來影響世界經濟的一個突變的量,導致世界經濟的不均衡性、不平衡性、不確定性增加。”
第八個變化是能源的風險主要來自人為因素。能源本無風險,根據國際能源署對未來能源的預測,到2040年,世界對能源的年均增長率是0.6%,不到1%,低于GDP的增長幅度。但是如今世界卻出現了能源危機,天然氣、石油、煤炭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漲。陳文玲認為,這主要是人為因素導致的。一方面,部分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和通貨膨脹,另一方面,部分國家有限產的情況。此外,疫情影響,運力價格上漲等也是重要因素。“能源供大于求的總趨勢沒有變,最重要的就是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陳文玲說。
中美將決定世界經濟走勢
國際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面向未來,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變量又有哪些?
陳文玲總結了十大變量,第一個變量是中國的崛起。陳文玲表示,中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越來越大,特別是占世界經濟增量的比重越來越大,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基本上都在30%左右,中國經濟的變化將對世界經濟變化產生巨大影響。
第二個變量是美國經濟的走勢。雖然當前有分析認為美國經濟正在走向衰落,但即使是衰落,也只是一個時點,而不是一個拐點。從各個方面來看,并沒有出現明顯的絕對衰落跡象。當前,美國依舊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第一軍事大國、第一技術大國。所以,美國經濟如果出現大幅下降,世界經濟就會整體下降,雖然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量影響大,但是美國對世界經濟總量的影響很大,中美兩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都會決定世界經濟的整體走勢。“美國作為一個非常大的變量,其經濟上特別是貨幣政策美元的調整,科技政策上是否能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與全世界共享,這對世界的影響非常之大。”陳文玲表示。
世界經濟第三大變量是大國之間的競爭與博弈加劇。當前是多極化的世界,整個世界形成了若干個大三角形關系,包括中美俄、中美歐、美俄歐等,還有若干個四角關系、菱形關系、弧形關系等。雖然大國之間尤其是中美之間的競爭博弈在加劇,但是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雖然美國重構盟友體系,但是現在的盟友體系與原來意義上的盟友體系已經不一樣了。盟友不會絕對的選邊站隊,而是在不同利益訴求下進行新的排隊組合,這也增加了國際問題和世界經濟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世界經濟的第四個變量就是“東升西降”和“南北關系”的調整。第五個變量是科技革命加速,將會產生顛覆性、基礎性和共性的技術。剩下五個變量分別是產業變革加速,國際貨幣體系重構,全球治理體系、標準規則與運行方式變革,能源和大宗商品供給需求關系的調整,全球價值觀與文明沖突、激蕩與交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財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