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2022全國兩會的“元宇宙聲音”
發布時間:2022-03-09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586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于2022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建議于3月4日在北京召開。
隨著2022全國兩會的正式召開,覆蓋教育、經濟、社會制度等相關預熱話題早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其中就包含了自2021年來持續火熱的概念“元宇宙”。
作為未來數字技術的重要一環,元宇宙概念的動向一直被社會所關注。今年兩會期間,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提交了元宇宙相關議案提案,并建議加強監管與鼓勵創新二者并行,抓住元宇宙帶來的機遇。
民進中央建言元宇宙產業
為元宇宙的健康有序發展,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以下簡稱:民進中央)建議,著力解決技術局限問題;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包括元宇宙產業在內的數字經濟的基礎;建立對元宇宙相關領域的監管治理體系。
民進中央建議,扎實推進基礎數字技術研究,充分發揮企業和科研院所、實驗室的作用,促進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廣泛深入滲透,推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融合創新。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進云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發展,有序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升級。民進中央表示,數字基礎設施是第四大類基礎設施,是包括元宇宙產業在內的數字經濟的基礎。建議開放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支持力度。
民盟中央建議加速元宇宙科普和立法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以下簡稱:民盟中央)在《關于“元宇宙”技術發展的提案》中建議,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開展理性的知識傳播,向社會普及、宣傳“元宇宙”相關知識、技術與法規、風險,提高民眾認識、辨別能力。還應盡早加快立法研究,盡快形成與技術、市場發展相適應的治理模式和法律基礎,全面提升我國社會治理的水平。建議組織相關部門,針對“元宇宙”相關需求、風險進行立法研究,并盡快發布。
民盟中央還建議,在技術層面加強定向引導。首先,繼續重視、持續推動“元宇宙”涉及的底層技術如5G/6G、大數據、AI、區塊鏈以及衛星互聯網、空天地一體化網等新興技術。同時,扶持面向不同應用的綜合集成技術;其次,“元宇宙”為代表的新興應用,會直接帶來從底層器件到高層軟件系統的全新軟硬件需求,有望形成新興的軟硬件系統及生態(如新興的操作系統、VR/AR設備、網絡安全技術等)。
此外,民盟中央還建議由工信部、科技部等牽頭,組織企業、院所、高校等機構,在“元宇宙”相關核心器件、關鍵軟硬件技術方面及早推進研發,避免在潛在領域受限于人。特別是可通過政府資金的扶持,引導社會資本向核心軟硬件等領域研發聚焦。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英:
張英提出了目前元宇宙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構筑具有中國特色、順應全球趨勢的數字空間治理規則的建議。
張英表示,當前元宇宙作為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交互的重要平臺,正成為驅動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技術創新的重要賽道。但我國在關鍵技術方面仍屬于追趕者,部分領域存在“卡脖子”問題。
對此,張英建議,加快關鍵技術攻關,聚焦新一代通信、智能交互、算力芯片、數字工具、新型傳感器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鼓勵企業、科研單位積極參與相關國家標準以及國際標準的制定,掌握科技發展話語權;形成元宇宙“以虛強實”的發展導向,打造賦能千行百業的產業創新體系;構筑具有中國特色、順應全球趨勢的數字空間治理規則,促進元宇宙相關產業健康發展。
張英特別強調,建議遵循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的總體基調,在數字資產確權、防范數字成癮、加強內容安全等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創新元宇宙監管機制;市場監管部門加強交互終端等虛實融合相關產品的標準規范研制,構筑數字空間標準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
今年兩會,馬化騰提交了《關于系統推進“數實融合”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建議》。馬化騰建議稱,當下“數實融合”正處于系統化、全方位融合的關鍵時期。
馬化騰指出,當前“數實融合”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技術應用與不同行業需求的適配性不強;不同數字工具間難以打通、互操作性弱等,以及個別民生類數字應用建設效果不及預期,“僵尸APP”現象時有出現等。此外,隨著“元宇宙”、NFT(非同質化代幣)、Web3等新概念的興起,局部領域出現投機炒作、避實就虛的現象,帶來金融、技術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新風險隱患。
馬化騰提出,應以“技術—產業—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思維破解難題,合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談劍鋒:
數字經濟要深化發展,必須要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要謹防資本利用國家發展規劃和熱點概念,出現新的虛擬經濟泡沫,防止個別人鉆政策紅利“空子”、割投資者“韭菜”。
對此,談劍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理性看待元宇宙概念股的瘋漲,避免利用“元宇宙”社區對金融、經濟模式形成沖擊,倡導平衡市場發展、社會治理和基本價值觀引導,防范負面引導效應。
談劍鋒指出,監管要在堅持底線和紅線的基礎上,加緊制定相應準則和規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原創性、引領性創新領域,也要突破現有約束,為產業發展提供一定包容度。還要注重用技術打造國家數字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做好數據安全防護,切實有效防范各類技術、市場、業務等各類風險疊加。
他建議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對以“元宇宙”概念運營網絡社區、網絡游戲、網絡交易的企業,依據國家《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及《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等法律規范要求進行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
元宇宙作為新興事物,目前沒有標準成熟的案例可循,更需要政府帶頭示范、引導,使其從發軔之初就走上賦能實體產業、壯大數字經濟的道路,為中國搶占未來科技前沿陣地打下基礎。
因此,劉偉建議從頂層出發,由政府主導打造“元宇宙中國”數字經濟體,引導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系,形成虛實融合、沉浸交互的新型社會關系平臺。“該平臺既可以搶占元宇宙世界的國家名片、主導輿論提高國家影響力、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又可以引導線下疫情受損的旅游、商貿、文化等產業線上化,還能在此基礎上推動法定數字貨幣、數字資產等新技術的規范應用,可以說意義重大。”
在具體執行層面,劉偉認為可選擇對外開放度高、公共服務能力強、財政實力雄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先行試點,例如打造“元宇宙上海”“元宇宙廣州”等,在“元宇宙城市”中率先打造“元宇宙政務服務中心”“元宇宙外灘”“元宇宙桂林山水”等具有標志性的示范場景,在場景中提供部分示范公共服務、城市文化、城市旅游的虛擬數字體驗。同時,引入各類“元宇宙”企業開展個性化的虛擬場景服務,不斷豐富提升“元宇宙中國”內容。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孔發龍:
孔發龍建議,成立國家級“元宇宙”研發機構,加大資金、人才和激勵支持力度,重點攻堅芯片、區塊鏈、地理空間、交互算法、感知顯示、圖像引擎、3D環境生成等“元宇宙”基礎底層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為促進“元宇宙”自主可控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他呼吁,要加快在國家層面研究制定“元宇宙”產業發展規劃,建立產業的標準、規范和體系,明確產業的邊界、紅線和禁區。
“加快‘元宇宙’在生產、生活、社會治理等領域的運用,可以更好地推動‘元宇宙’產業化、商業化和生態化發展。”孔發龍建議,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元宇宙+先進制造”“元宇宙+現代農業”“元宇宙+文化旅游”“元宇宙+智慧城市”“元宇宙+公共服務”等場景示范應用。
他還建議,加強“元宇宙”前瞻性立法研究,重點聚焦“元宇宙”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的數據安全、信息保護、平臺運行、資產屬性、財產權利、倫理道德、過度炒作等問題,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監管規范的制度體系建設,推動“元宇宙”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
孔發龍說,國家有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將有力有序推進“元宇宙”健康發展,可以更好地布局數字經濟新賽道、搶占數字經濟新高地,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
針對元宇宙的前瞻布局,鞏富文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打牢元宇宙發展根基。二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把控元宇宙安全命脈。三是加深區塊鏈探索應用,拓展元宇宙賦能場景。四是加強數字經濟綜合治理,護航元宇宙行穩致遠。
“數字經濟的發展有賴于通訊領域完整的標準化建站,需要充分發揮司法保障功能,將司法工作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服務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總體思路,保障數據經濟時代背景下通訊領域的健康良性發展。”
因此,鞏富文結合自身專業提出了“關于加強通訊領域國家標準化戰略的司法保障”的建議,包括用司法公正的威懾力與強制力保障我國通訊產業的健康發展;加強司法社會各界協同,保障通訊產業有序發展;以及加強國際溝通與合作,創造良好司法環境,推動中國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的地位與影響力等。
全國政協委員、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
面對元宇宙的熱潮,如何對它理性思考?文化產業如何對未來發展進行布局?萬捷在今年遞交的提案中指出,目前元宇宙還處于早期階段,應本著雙管齊下的原則,加強監管與鼓勵創新二者并行,抓住元宇宙為文化發展帶來的機遇。
他說,雖然元宇宙看上去擁有很多的可能性以及未來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還處在發展的最初階段,但是一些企業和資本跟風帶節奏,借著元宇宙的概念炒作及非法集資,比如編造虛假元宇宙投資項目、惡意炒作元宇宙房地產圈錢、發售元宇宙虛擬幣非法謀利等,誤導市場。
對此,應加強監管,在技術層面、法律層面、道德倫理層面對元宇宙發展進行約束,明確法律性質、交易方式、監督主體、監督方式等。此外,元宇宙的發展,可能使用戶信息被盜用或濫用等安全隱患變得更加突出、更加復雜、更加隱蔽,這需要有關部門在積極開展風險研判,進一步提升防范意識和手段。
來源:數據觀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