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數字化”這個詞兒,是在幾年前的北京辦公室,腦海中仍殘留的畫面是:當時我正運鍵如飛的敲著代碼,胡MD不知道是剛從國外出差回來,還是剛開了Global的會,跟打了雞血一樣,在我身邊不遠處龍飛鳳舞的同別人大談特談什么“Digital”……
作為一個腳踏實地的老Dev,一聽到“Digital”這個詞兒,我的內心就是拒絕的,心想:“這人哪……不能當領導……當了領導果然就整這虛頭巴腦的了………”
沒想到幾年過去了,我現在也在到處給人家講什么是數字化(對,還有中臺…),正所謂世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我們終將變成我們“討厭”的樣子……
不過話說回來,“數字化”目前確實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兒,不管你愿不愿意,上到借勢國家戰略和政策,下到企業具體面臨的實際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這個概念都是繞不過去的。
既然繞不過去,那我們就正面剛,看看當我們談數字化我們到底在談些什么,對企業到底有什么價值,對我們每個人又有什么影響。
作為一個腳踏實地的老Dev,我也爭取盡量用“人話”把數字化這個概念說清楚。好了,廢話不多說,照慣例,先拋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數字化?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需要數字化?
第三個問題:數字化有什么局限?
— 01 —
什么是數字化?
我們就先搞清楚概念,回答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數字化?
數字化的定義
看概念先看定義,幸好數字化還是有定義的(不像中臺……)。
這里直接甩一篇公眾號“阿朱說”呂建偉大佬的文章,名字很直接,就叫『什么叫數字化』 (見參考資料1),在文中作者引用了Gartner在2011年對于數字化和數字化轉型的定義,我就摘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
digital:digital是通過二進制代碼表示的物理項目或活動。
翻譯成“人話”,我自己的理解就是:
digital:digital是把物理世界映射或遷移到數字世界。
有點抽象?簡單理解,我們想象存在一個虛擬的數字世界,我們現在存在的則是一個真實的物理世界,物理世界的每個人每個物體在數字世界都有一個對應的鏡像,我們在物理世界發生什么,數字世界就鏡像一般在發生什么,就像影子一樣!
對,很簡單,這就是數字化。
黑客帝國?頭號玩家?平行宇宙?你別說,還真有那么點意思……
還覺得有點抽象?來,我們舉幾個身邊的例子就理解了,常見的數字化場景有很多,我認為大體上可以歸為三類典型場景:
》第一類:把人與人的交互場景從物理世界遷移到數字世界。
其實,游戲就是最典型的數字化,例如把物理世界的麻將桌搬到了數字世界。
而各種會議APP(騰訊會議、釘釘、zoom),將會議室搬到了數字世界。
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游戲和會議只是其中比較典型的。受疫情影響,什么云喝酒,云聚會,云課堂都被催生出來。
想想我們在物理世界,大家聚在一起做什么,理論上都可以遷移到數字世界。
》第二類:物體信息映射到數字世界
滴滴可以理解是將物理世界的出租車映射到了數字世界,并實時保持與物理世界同步,你物理世界里車開到哪兒,數字世界里的對應的那個小車就開到哪兒。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例如快遞追蹤,微信好友共享實時位置之類的。其實位置信息只是物體的一類信息,通過物聯網、傳感器,把物體更多的狀態信息采集并映射到數字世界,甚至再通過數字世界反向控制物理世界的場景更是數不勝數,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數字交通等等。
》第三類:直接把業務場景遷移或映射到數字世界
這類場景更普遍,說簡單點兒,就是原來需要你在物理世界需要占塊空間,開個店面才能干的事情,現在直接在數字世界里開個店面就能干了。
不用交房租,不用裝修,甚至都不用雇服務員……取而代之的是服務器或是計算支出,APP開發和運維費用等等。
比如最常見的,天貓商城簡單理解就是把一個商場的購物場景全盤遷移到了數字世界。
手機銀行也是另一個典型的場景,把一個銀行營業廳辦理業務的場景映射到了數字世界。
我們經常聽到的什么“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全渠道新零售”,甚至是近兩年大火的“直播帶貨”,都能歸結為此類將業務和服務數字化的場景。
當然,數字化的場景肯定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三類,這里只是想表達,其實數字化并不那么“高大上”,反而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身在其中。
什么是數字化轉型?
現在大家都在講要做“數字化轉型”,其實弄清楚了什么是數字化,數字化轉型就很容易理解:如果說數字化是“把物理世界映射或遷移到數字世界”,更多體現的是一個期望的結果,那數字化轉型簡單理解就是在描述這個映射和遷移的過程。
還不理解,你就想象,假設天貓商城一開始真的就是一個存在于物理世界的類似于萬達商城一樣的純線下Shopping mall,然后通過“數字化轉型”,將用戶、商戶、店鋪都映射和遷移到了數字世界,然后大刀一揮,把線下的Shopping mall直接關停了,至此就做到了徹底的“數字化”。
只不過天貓商城作為一個“數字化原住民”,一步到位,沒有經歷這樣一個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遷移過程而已。
等等,還有一個問題,說半天這不就是講了好多年的信息化么?那數字化和信息化區別在哪兒?是不是又整新概念忽悠我們?
好問題,我也曾一直困擾其中,來談談我的理解。
數字化和信息化的關系和差別?
我理解信息化和數字化是一脈相承的,從技術上都可以解釋成將物理世界的“物理項目或活動”向數字化世界映射和遷移(說白了就是用二進制代碼表示)的過程。
所以在廣義上我認為這兩個概念趨同,如果帶入我們談這兩個概念的常見場景,我覺得狹義的信息化只是數字化的第一個階段而已,而完整的數字化至少包含三個階段:
》數字化第一個階段:信息記錄分析
這個階段更多的是在映射“物理項目”,頂多再基于記錄做一些分析。
比如CRM將客戶映射到數字世界,財務軟件將賬本映射到數字世界,類似的還有OA、訂單或庫存系統……
但是對于“活動”,尤其是與用戶直接互動的“活動”,并沒有太大變化,主要還是以物理世界為主,數字化世界打輔助。
此時的數字世界還是非常“冷清”,就像是一個記錄員,默默記錄著物理世界產生的關鍵信息,而狹義的信息化我理解就是在描述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代表性的技術趨勢:套裝軟件和數據庫技術
》數字化處于第二個階段:用戶活動遷移
隨著“用戶數字化”進程的爆發式演進,大量的用戶“從物理世界涌入到了數字世界”,此時的數字世界開始喧囂起來,開始越來越多地承載物理世界的“活動”,尤其是與用戶交互的活動。
在這個階段,大量的“活動和交互”主要發生在了數字世界,物理世界淪為輔助,兩個世界來了一次“換位”。
這個階段代表性的技術趨勢:移動端的爆發式增長,用戶身份識別,現代通信網絡技術,云原生,分布式技術,平臺,Devops
》數字化處于第三個階段:業務數字化重塑
在第二個階段中,雖然用戶和企業的“活動”逐漸向數字世界遷移,但是由于物理世界思維的慣性,一開始大家還是按照物理世界的玩法來構建數字世界,造成的現象就是業務只是實現了線上化,但是業務本身并沒有什么根本上的變化(例如線上人工客服)。
而在數字化的第三個階段,人們開始轉換用數字世界的方式重新思考業務本身,開始發揮數字世界的獨特優勢,并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結合兩個世界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實現對于業務的升級和重塑。
這個階段代表性的技術趨勢: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虛擬&增強現實、數字隱私、數字貨幣、數字資產NFT等
這三個階段中,從第一個階段跨越到第二個階段,我認為一個關鍵驅動力就是:“用戶數字化”的快速普及和發展。道理很簡單,用戶都在從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遷徙(想想我們每天玩手機的時間…),企業如果不做數字化去對接數字世界的用戶,連用戶都會流失掉(想想疫情導致的關店潮…)。
而從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我認為一個關鍵的坎兒,就是對于數字世界游戲規則的理解和對于物理世界慣性思維的打破(下篇文章展開再聊)。
那最后,怎么判斷一家企業到底是處于數字化的第一個階段還是處于數字化的第二或第三個階段呢
其實思路很簡單,我們一起做個思維訓練,思考一下我們各自的企業:
假設立刻把物理世界凍結了(例如這次疫情),我們企業的業務活動還能在數字世界正常開展么? 如果答案是“能”,恭喜你,你已經跨越了“信息化”進入了數字化的下一個階段了。
說到疫情,最后不得不多說一句,這次疫情雖然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確實也從側面一定程度上加速推進了整個社會對于數字化的關注和投入,大家開始感知并重視數字世界的存在和價值。
總結
我們本篇回答了“數字化靈魂三問”中的第一個問題,分析了一下數字化的概念和常見場景,以及與信息化到底有什么差別
但問題并沒有結束,反而剛剛展開,相信你和我一樣,腦子里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1.那數字化跟我們每個人又有什么關系呢?
2.數字化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3.為什么說掌握了數字化企業對于非數字化的企業就是降維打擊?
4.如果我們作為一家企業的管理層或決策層,怎么決策自己的企業要不要做數字化呢?
5.數字化有什么弊端局限?有什么是反而不能或不需要被數字化的呢?做到什么程度為止?
下一篇我們就繼續聊一聊第二個問題,一起探究一下數字化的第一性原理,并從用戶側(需求側)和企業側(供給側),多個角度思考一下一個企業或組織為什么要做數字化轉型?搞清楚數字化到底能給一家企業帶來些什么?
— 02 —
為什么需要數字化?
數字化轉型不是模糊技術與業務之間的界限,而是使用新技術重新為客戶提供價值,是技術重構業務,使得業務和技術完全融合。
這個系列的第二篇,我們繼續回答靈魂三問的第二問:為什么需要數字化?
許愿池句式(只要X -> 就能Y )
展開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談一個我觀察到的現象。
我發現最近和不同的朋友溝通,大家都在暢想企業數字化轉型之后的各種美好藍圖……大有前兩年大家剛談起中臺時候的場景,其中那個最似曾相識的句式就是:
只要我們完成了X,我們就可以實現Y!
其中的X可以替換成(中臺戰略 or 數字化轉型 or 其他神奇但不可言說的概念),Y可以替換成企業任何想要達到的目標(業務增長 or 創新 or 基業長青 or 其他美好但難以企及的目標),我管這個句式叫做:『許愿池句式』。
『許愿池句式』背后其實就是個簡單的因果關系,本身并沒有問題,而許愿池句式最大問題在于關注點:即把關注點始終放在Y,而對于X到底是什么?以及為什么X能推導出Y并沒有想清楚……甚至都沒有意識要想清楚……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頓操作猛如虎,目標不但沒有實現,反而弄的一地雞毛,不好收場。
好,道理都懂,那回到數字化轉型作為這個新晉X,到底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好處和新問題呢?
問題轉化:數字化轉型問題 ≈ 搬家問題
數字化轉型難,難就難在大家其實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每家企業的業務和情況都不一樣,沒辦法直接借鑒。沒做過自然又想不清楚,想不清楚自然就容易走偏,這是很多數字化轉型探索者心中的無奈和困擾。
其實這個矛盾也不是不能解決,沒做過也不是問題,只要觸發一下『概念式思考(Conceptual thinking)』的被動技能,做個問題隱喻和轉化就豁然開朗了。
我們在上一篇提到過,企業做數字化轉型,就是把業務從物理世界映射或遷移到數字世界的過程,這個過程像什么?對,就是『搬家』!
企業做數字化轉型無非就是搬了個家,把企業從物理空間搬到數字空間,就像把公司從北京搬到深圳是一樣的。
問題轉化了之后,那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我們要把自己的公司從北京搬家到深圳,我們會考慮哪些問題?無非是以下三個要素:
1.考慮一下北京和深圳各自的優劣勢
2. 匹配一下企業的業務特征和短中長期目標
3.再考慮一下遷移成本和風險
最后看劃算不劃算,劃算就搬不劃算就不搬唄,邏輯很簡單。
數字化轉型,道理也一樣,說白了就是把上邊這段文字中的“北京”和“深圳”兩個城市換成“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兩個世界或是空間而已……
所以關鍵不在于搬的過程,而在于想清楚為什么要搬?而為什么要搬以及搬多少還是決于上面提到的三要素:
1.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各自的優勢
2.企業的業務及目標
3. 遷移成本和風險
我觀察有些企業在搞數字化轉型,根本沒想清楚為什么要轉,看到別人轉自己就跟著轉。如果還用搬家這個隱喻,就像是你看到別人從北京搬到深圳,我們自己也要跟著也都把公司搬到深圳一樣……是不是有些唐突了^^
這里問題2和問題3每家企業都不一樣,我們先不展開,先來看看關鍵的問題1,即探究一下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各自的優劣勢到底是什么?我們這篇先談數字世界的優勢,物理世界的優勢(也是數字世界的劣勢)留給下一篇『數字化有什么局限?』再展開。
數字世界的殺手锏
北京和深圳各自有什么優缺點?相信如果你熟悉這兩個城市,一定能侃侃而談,聊個10塊錢的絕對沒太大問題。
那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各自有什么優缺點?我發現卻很少有人探討這個問題。
我認為,數字世界最大的優勢就是『打破了物理世界的諸多約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突破了物理世界的『算力約束』
2.突破了物理世界的『空間約束』
3.突破了物理世界的『時間約束』
突破了物理世界的『單一世界約束』
看到這里,相信好多小伙伴心里忍不住蹦出一個【好家伙】,整的這么懸乎,三體既視感躍然紙上有沒有,別著急,容我一一解釋:
突破算力約束(算力):首先,最直接的,數字世界打破了物理世界對于算力的約束,物理世界的算力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相比之下,對于確定性的計算,無論是從算力、存儲的速度、穩定性、可靠性、存儲量、信息遷移和傳遞成本等各個維度,數字世界的算力都遠遠強于基于人腦的物理世界的算力,這點相信不用多說,大家都能力理解。
打破三維約束(空間):其次,在突破了算力的約束之后,數字世界也沒有物理世界的諸多物理約束,例如空間、物理、物質等。最直接的就是空間約束,『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現在就是一個視頻的事兒,這種例子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有就是物理和物質約束,最簡單,你在物理世界造一個超級ShoppingMall,需要受到各種物理和空間限制,而在數字世界這些物理世界的約束都不存在,成本也會大大降低或轉化。
暢游四維空間(時間):我們經常看到大家提數字化經常提到的『智能化』中的預測場景,在我看來就是在利用數字世界四維的能力。同樣,如果未來都可以預測了,回到過去更是小菜一碟(想想git checkout,想想系統備份與恢復)。而相比在物理世界,對于歷史的溯源都還是件難事兒,例如考古學,而對于未來的預測,主要靠人的經歷和經驗,預測結果非常的不靠譜,更別提可重復性和擴展性。
探索五維空間(平行世界):數字世界讓我們探索五維空間成為可能,我們不但可以回到歷史和預測未來,同時還可以對于歷史和未來進行(假設性的)修改和調整!理解困難的話可以想象一下大話西游中的月光寶盒^^而在數字化轉型中,大家經常做的各種仿真預測調參系統,就是利用了數字世界五維空間探索的能力,不斷調整歷史的數據和參數,通過預測尋找最佳的方案和配置,這在物理空間是不可想象且威力巨大的。
這下就能理解為什么我們經常聽到說,互聯網企業借助數字化技術和數字世界的能力,對于各個傳統企業是一種『降維打擊』了吧,這都五維打三維了……
這也是為什么數字世界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吧。
總結
最后我們來做個總結,先回到一開篇的問題:『為什么需要數字化』?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對于這個問題做了一系列轉化:
為什么需要數字化? = 企業為什要做數字化轉型?= 企業為什么要從物理世界(全部或部分)搬到數字世界?= 充分認識和評估兩個世界的優劣勢,結合企業的自身情況和發展目標,做出選擇制定演進路線(類比企業搬家)
之后,我們先站在了數字世界的一方,展開描述了數字世界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突破了物理世界的『算力』、『空間』、『時間』、『單一世界』的諸多約束,通過數字世界對于物理世界的降維打擊和壓制,感受到了數字世界的威力和魅力。
這樣看來,感覺數字世界對于物理世界是壓倒性的優勢,那是不是所有物理世界的活動都會最終遷移到數字世界呢?是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數字化轉型呢?
答案肯定沒有那么簡單,在一定程度上,恰巧相反,物理世界對于目前仍顯稚嫩的數字世界仍然是碾壓式的存在!那物理世界又有什么是數字世界無法比擬的優勢和機會,數字世界又有什么軟肋和力不從心的領域呢?
下一篇我們就再換個視角,站回物理世界的一方,繼續探討第三個問題:『數字化有什么局限?』
— 03 —
要數字化的局限
我們先是站到了數字世界的一方,談了數字世界對比物理世界的諸多優勢。
簡單來講就是在數字世界中我們將不受物理世界的諸多約束(算力、存儲、空間、時間等),通過各種數字化技術的各種應用實現在純物理世界無法做到的事情,從而構成對于物理世界的“降維打擊”。
但就像上篇文末提到的一樣,是不是這就意味著相比數字世界,物理世界已經潰不成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呢?而我們也很快就會迎來像黑客帝國中的場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也將會本末倒置?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但如此,我個人認為恰恰相反:相比于物理世界,數字世界目前仍然只能算是剛剛起步的孩童,雖然代表著未來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至少目前,物理世界相比之下仍然是碾壓式的存在。
為什么這么說呢?本篇我就站回物理世界的陣營,看看數字世界存在著哪些局限和短板。
數字世界的局限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事多無兼得者
就在上個月,在最新這波疫情還沒有爆發之前,我曾經在一周左右的時間連續飛了五個不同城市去拜訪不同客戶,都是線下面對面的交流。
雖然短時間高密度的奔波確實有點兒辛苦,而且我也完全可以選擇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但我還是堅持都盡量飛過去客戶現場,與客戶進行線下面對面的交流。
顯然,這有點反數字化,而且也確實損失了“效率”,那我換來了什么呢?
答案就是:“效果”。
數字世界雖然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但是總會讓人有種莫名的距離感和冰冷感。我自己就能明顯感受到,雖然線下交流的效率遠低于線上,但是效果要好的多的多。
而客戶溝通交流這種事情,效果的優先級是要遠大于效率的,這也是為什么明明有基于數字世界更高效率(線上會議)的方式,我卻反而選擇一種原始的低效方式(線下面對面會議)的原因。
再深入思考,到底是什么讓線下(物理世界)交流的效果好于線上(數字世界)的呢?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數字世界的距離感、冰冷感?
或者再深入一步,到底數字世界相較物理世界的局限在哪兒呢?
我總結了三點:失真、失約和失信。
失真導致了五感體驗降低。
回到剛才的例子,為什么線下交流的效果要比線上交流好得多,主要在于交流本來就是一個信息傳遞和交換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信任的過程,而線下面對面的交流,信息的傳遞量要比線上豐富的多,而且不是多一點兒半點兒,我感覺至少多了一個數量級。
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其實聲音只占到了小一半的比例(38%左右),而大部分的信息是通過肢體(55%左右)表達來進行傳遞的.
動作、眼神 、表情、手勢 、站姿 、移動 、距離、語氣 、語調 、聲音、停頓都是傳遞信息的有效方式。
更何況單向的表達是不夠的,之所以是交流,互動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斷從聽眾的狀態捕捉信息,獲取反饋,快速調整信息傳遞的方式方向和深淺濃度,也是提升交流有效性尋找共鳴點的重點。
線下的交流讓我能更好的做到以上兩點:準確的利用更多的方式有效地傳遞信息;同時也可以更快速的獲取對方的反饋,及時做出調整。
而在線上,這種信息的雙向傳遞被大量損失和抹除掉,從而導致的結果就是信息的雙向傳遞大量“失真”,以及這種信息失真所帶來的體驗大幅缺失。
這也就引出了數字世界目前我認為最大的一個局限:失真。
我們作為一個人,與外界交換信息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體驗,主要是靠五感,即形、聲、聞、味、觸(也即人的五種感覺器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而截至目前,數字世界仍只能模擬和替代一部分視覺和聽覺的感官體驗,但即使是視覺和聽覺,都是“低保真的”。如果理解不了,可以想象一下聽交響樂現場(高保真)和mp3(失真)的差別,或是真正走到戶外(高保真)和戴VR眼鏡(失真)看一同一個場景的差別……
更別提嗅覺、觸覺、和味覺目前在數字世界基本上還都沒有好的方法還原和模擬……
究其原因,數字世界的構建本質上就是對于物理世界的抽象,而抽象也代表著信息的丟失和失真,而也正是這種失真帶來了數字世界的第一個也是目前最主要的一個局限,即對于體驗還原的能力是非常非常弱的。
這也能解釋為什么線上交流已經這么發達的今天,人們還是喜歡走出門,走進大自然,走進茶館,走進商場,與朋友們從城市的兩端驅車幾個小時就為一起聊聊天吃吃飯喝喝酒……
在效率的賽道,數字世界已經遙遙領先;但是在感官體驗的賽道,數字世界雖然在奮力追趕,但對于物理世界仍是望塵莫及。
失約帶來了不可控的復雜性。
數字世界的第二個局限就是:失約,即缺失約束帶來的復雜度和不確定性。
你一定會好奇,在上一篇講數字世界的優勢的情況下,其不受物理世界約束,一直是作為數字世界的主要優勢所體現的,為什么風頭一轉,又變成數字世界的約束了呢?
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不受物理世界的約束,確實是數字世界能體現其威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正所謂一體兩面有得有失,失去約束也同樣給數字世界的構建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無限的復雜度。
如果是搞架構的同學,一定會知道約束其實是個好東西,因為約束產生了限制,約束也產生了規則和秩序。
Bob大叔也在他的《架構整潔之道》中談論三類不同的編程范式提到(中文版P23):“三個編程范式(結構化、面向對象、函數式),都是從某一方面限制和規范了程序員的能力。沒有一個范式是增加新能力的。也就是說每個編程范式的目的都是設置限制。這些范式主要是為了告訴我們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可以做什么。”
多么精彩的論述,再仔細想想,無論是上到社會下到一個IT系統的發展其實也都是不斷添加約束和限制的過程,也正是這個過程催生了秩序,帶來了確定性。
在物理世界,我們受到了各種約束的限制,例如大樓和橋梁等建筑的設計都受著物理世界的約束,使用什么樣的材料,采用什么樣的結構就決定和約束了一個建筑的大小,尺寸和用途。
也正式因為約束的存在,導致一類建筑的設計和建設是一個相對有限的問題空間,經過千百年也已經被人們找到了最佳實踐和模式,基本所有的問題都是相對可預見的,確定性的,答案的范圍也是因為約束的存在是相對有限的。
而數字世界因為不受到物理世界的約束限制,所以設計和建設的復雜度也要困難的多,不確定性也要多的多。
打破約束,成就了數字世界的無限威力的同時,也給數字世界的構建帶來了無限的不確定性。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失信導致了隱私泄露的風險。
數字世界的第三個局限就是:失信,即缺失信用和隱私的意思。
前一陣看到了一篇文章,講日本很多人不使用在線支付,是因為怕隱私被泄露,出于隱私保護的目的。
無獨有偶,之前也看到過一篇文章講經緯張穎吐槽掃碼點菜,和重提用戶隱私的問題。
之前我對于隱私問題,也不以為然。想想我這種凡人,也不是什么重要的角色,誰會關心我的隱私數據呢?
直到有一天,當跟家人聊天談到了一個東西(手機是黑屏狀態),然后打開某購物app,首頁推薦的都是剛才我們談論的東西之后,我背后一陣發涼……
那種感覺就像在你看不到的世界中有雙眼睛和耳朵在不斷的監聽著你的一舉一動,而你都不知道其背后到底是誰,亦或是誰們……
也是那一次,讓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保護個人隱私的重要性,同時喪失了大部分對于數字世界的無腦信任。
在數字世界,我們開始分辨不清:哪些是真實?哪些是虛假?哪些是片面?哪些是誤導?甚至我們開始搞不清楚,有些選擇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