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三重壓力”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破局
發布時間:2023-04-07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143
隨著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應用不斷加深,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水平迅速提升,給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帶來顛覆性變革。作為數量最大、最具活力和成長性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將為我國經濟社會“動力變革”提供強勁助力。然而,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
當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承受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的三重壓力,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較之以往更加艱難、曲折。為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難、平穩渡過危機,需進一步優化政策“組合拳”,加強資金、技術和服務供給,鼓勵更多中小企業探索實踐數字化轉型,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
一、“三重壓力”下中小企業面臨的數字化轉型困局
(一)國內外市場需求收縮、訂單減少,加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壓力
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錯綜復雜,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明顯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中小企業市場訂單量下滑、收入降低,導致本就不足的數字化轉型資金預算進一步縮水。從國內市場來看,疫情反復使國內居民消費者和商業客戶的預期收入縮水,內部消費需求疲軟,導致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訂單不足的問題。以珠三角地區為例,與 2021 年同期相比,2022 年 3 月份約 55% 的中小企業訂單量出現下滑,使中小企業營收情況“雪上加霜”。從國際市場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散發多發、國際貿易保護傾向高企、國內人口紅利流失致成本上揚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據海關統計,2022 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數據整體出現大幅回落,以深圳為例,2022 年第一季度深圳市貨物貿易出口下降 2.6%,大量海外訂單向印度、越南等周邊發展中國家轉移,使本地以外貿為主的中小企業遭遇經營困難。
(二)技術服務供給不足、質量欠佳,拖緩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腳步
當下,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阻礙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間接壓縮了制造業服務商的盈利空間。服務商從自身利益考慮,被迫降低了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品的資源投入,致使相關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服務中小企業轉型需求的產品數量不足。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軟硬件產品供應商為應對短期生存壓力,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合同金額高、服務周期長、利潤空間大的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上,分散了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品的研發投入,導致中小企業可選的產品種類及供應商數量下降,數字化轉型之路更為坎坷。另一方面,服務中小企業轉型需求的產品質量亟待提升。當前,市場運行活力尚未完全恢復,面向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產品供需對接不暢。產品因缺乏充分應用和迭代熟化,專業化和精細化程度不高,無法高效、順暢地部署融入中小企業具體應用場景中,支撐企業管理和業務水平提升。
(三)未來發展預期轉弱,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原動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不斷攀升,降低了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信心和動力,被迫或主動中斷了數字化轉型的資金、技術、人力、設備等資源投入,數字化轉型工作遭遇停擺。一方面,中小企業對市場生存空間信心不足,無暇顧及轉型升級工作。中小企業自身規模不大、抗風險能力較低、融資能力不足,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大量中小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甚至瀕臨破產邊緣。為應對生產危機,中小企業首要工作是確保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開展,而數字化轉型等提質增效類工作則被擱置。
另一方面, 中小企業對轉型的系統性規劃不足,零散的數字化應用給整體集成造成困難。部分中小企業為應對眼下的生存危機,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零散地開展數字化建設,缺乏長期性、系統性、前瞻性的發展轉型規劃,導致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準不統一、順序顛倒,為進一步推動信息互聯和系統集成埋下技術隱患,影響了轉型成效,還消耗了企業大量資金,加重企業的財務負擔。
二、推動中小企業破解數字化轉型困局四大著力點
(一)生產力征信:加速設備上云,利用數據支撐征信評估,拓寬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融資渠道
中小企業由于業務規模小、經營不透明、缺乏信用信息,導致征信融資難度較大。通過推動企業設備上云,基于設備數據開展融資信用評估,能夠拓寬信用數據來源,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的融資服務。在企業層面,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基礎設施推動設備上云聯網,打通企業內部數據流通閉環,實現設備廣泛鏈接和動態監控,用生產數據為貸款背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缺征信”難題,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在金融機構層面,通過建立企業生產數據征信體系,推動信用評價模式升級,有效解決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征信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提高金融機構面向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便利度和精準度。例如:常州天正基于I-Martrix 平臺打造“生產力信用評估”模型,將工業設備數據與風險評估、信用評級等金融業務結合,從生產力角度描述企業信用情況,已幫助 2000 余家中小工業企業獲得金融機構授信 30 多億元。
(二)平臺化交易:推動數據共享,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穩定中小企業訂單獲取和資金流轉
中小企業普遍采取較為傳統的線下對接營銷方式,對抗產業鏈供給波動的韌性較差,容易出現企業訂單下滑、生產力閑置的情況。通過地方政府主導建立跨層級、跨地域的供應鏈供需對接平臺,能夠整合上下游信息,提供供需對接匹配服務,穩定中小企業的訂單和資金來源。一方面,基于線上平臺建立適應性強、反應迅速的銷售渠道,將線下銷售轉移到線上推廣,提高供需信息的真實性和時效性,降低營銷活動成本,廣泛獲取訂單需求信息,應對市場需求波動。
例如:上海奉賢區通過打造“云上”供需對接平臺,收集區內企業的庫存產品清單,幫助企業帶貨、找貨、銷貨,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利用平臺訂單管理等線上功能,規范銷售推廣、合同簽署、物流配送、對賬開票等業務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及時回收貨款、減少應收賬款壓力。例如:以“上上簽”“e 簽寶”等為代表的平臺,為零售制造等客戶提供多場景的電子簽約 SaaS 解決方案,壓縮各類合同、證明文件簽約周期,減少履約障礙,間接保障企業復工復產后的現金流穩定。
(三)規模化推廣:依托園區集群,加快解決方案落地應用,保障中小企業轉型產品和服務供給
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品數量不足、質量不優等轉型難題,可以依托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等載體,加速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推廣,打造供需雙方共贏的良好發展業態。一方面,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基地等產業集群內行業集中、需求相似的特點,通過大量企業的真實生產數據,加快產品迭代熟化,培育簡單易用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面向制造業集聚區進行產品推廣,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降低成本、拓寬收益,保障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的盈利空間。例如:諸暨“襪藝小鎮”建設打造數字工場,基于平臺賦能 2000 多家中小企業,占據世界襪業生產近 1/3 的份額,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數字化賦能,實現區域訂單資源、行業需求、資源要素的快速推送、集聚和集成,有力推動襪業產業從“量的優勢”向“質的勝勢”躍遷,迭代形成世界級襪業產業集群先行區。
(四)標桿式引領:加強產業鏈協作,鼓勵先進帶動后進,豐富中小企業轉型思路和案例參考
由于專業技術、人才、經驗的不足,中小企業在開展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往往存在“不會轉”的情況。通過建立長效的經驗交流、幫扶互助機制,可以讓中小企業“有樣學樣”,營造良好的中小企業轉型氛圍。從產業鏈的角度看,鼓勵“鏈主”企業充分發揮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帶動作用,將自身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積累的技術、方案和標準對外賦能,形成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的產業鏈數字化發展模式,帶動和幫助產業鏈上中小企業轉型發展。從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角度看,鼓勵各行業龍頭企業通過打造公共服務平臺等方式,將自身在行業內數字化轉型的成果封裝成產品,對外輸出轉型服務,提高同行業中小企業轉型能力,“由大帶小”實現互利共贏。在中小企業內部,積極遴選各細分行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廣中小企業自己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和經驗,加深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了解,鼓勵中小企業在現有方案基礎上“量體裁衣”,靈活開展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例如:樹根互聯公司通過為烘干機設備安裝傳感器的方式,幫助廣州小微企業溫伴公司設備上云,提高烘干機的承租率和設備遠程運維保養能力,實現低門檻、低成本、高可靠數字化轉型,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烘干經濟共享新模式。
三、推動中小企業破解數字化轉型困局措施建議
(一)采取精準“輸血”,豐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通過服務補貼、稅收減免、設立專項貸款等方式,為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提供資金支持,加快企業上云上平臺;二是通過政府主導積極推進建立權威、透明的制造業企業征信體系,利用信息手段充分收集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加強征信體系與金融機構信息數據互通共享,降低中小企業征信融資難度;三是鼓勵銀行、基金協會等金融機構,面向中小企業構建多元化、梯度化金融產品線,豐富中小企業可選、可用的金融產品種類。
(二)加強供需對接,拓寬中小企業訂單獲取渠道
一方面,通過主管部門引導行業協會、制造業龍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等主體,搭建面向中小企業供需對接公共服務平臺,整合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供需信息,幫助中小企業廣泛對接優質客戶,降低中小企業營銷成本和難度。另一方面,基于公共服務平臺等載體,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和數字化轉型服務商開放提供采購、交易、訂單跟蹤、財務管理等專業化、輕量化的業務 APP,提高中小企業銷售管理能力,增強中小企業應對供應鏈波動的韌性。
(三)培育轉型產品,加快中小企業轉型落地應用
一是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據字典等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加快細分行業中小企業轉型實施指南的編制和完善,為地方政府、平臺企業、用戶企業等提供指引;二是重點培育一批低成本、輕量化、可復制的工業 APP 和解決方案,解決中小企業生產管理共性痛點難點,支持更多中小企業實踐數字化轉型升級;三是構建中小企業解決方案供應商資源池,梳理優質產品名錄,引導更多優質平臺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
(四)營造良好生態,增強中小企業轉型信心后勁
一是在現行的優質中小企業培育體系中,探索增設數字化轉型培育和評選方向,增加遴選過程中對數字化轉型能力和成效的考察比重,打造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二是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平臺企業等技術創新主體,針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產品附加值低、議價權弱等問題,向中小企業提供免費或公益性的技術轉移、應用服務、人才培訓等支持,降低中小企業應用技術門檻;三是加強政策引導和宣貫力度,充分發揮行業聯盟、協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專業論壇、供需對接會、現場會等形式,推廣細分行業優質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功經驗,加深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了解,提供數字化轉型案例參考,讓中小企業從同行業、同規模企業的實踐中歸納出轉型的可行路徑,增強中小企業實踐數字化轉型的信心和動力。
來源: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