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推動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的必要性和著力點
發布時間:2023-06-21 文章來源:鴻宇科技 瀏覽次數:1075
加快綠色化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融合創新,推動雙轉型融合發展。一方面,引導現有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融合發展。以數字技術為抓手,推動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有機融合,以場景融合推動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雙向融合。另一方面,加快研發和突破具有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特征的新技術,創新雙轉型技術的發展形式。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以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我國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第二大國。數字技術通過發揮賦能作用,在促進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球低碳轉型及我國“雙碳”目標的確定對產業提出了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隨著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產業數字化快速推進,為低碳轉型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綠色化牽引數字化,數字化賦能綠色化,二者互為支撐、協同融合,對經濟長效發展意義深遠。
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是適應技術環境新變化,助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數字化轉型為新競爭優勢的形成提供新“賽道”。數字技術及其催生的數字經濟新業態,推動世界經濟深刻變革。以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正加速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運行方式及管理模式,也為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實現“換道超車”提供了條件。通過對知識編碼,不同要素之間的物理界限被打破,數據之間的互聯互通、共享匹配加速實現,可以加速為資本和勞動賦能,大大提升要素自身及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運行及轉化效率,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同時,信息之間的共享也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沃土”,有助于加快技術創新的實現,進而拓寬資源的使用領域,助推產業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產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技術前沿,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的“必爭之地”。
綠色化轉型為新競爭優勢的形成提供前置約束。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的深入,尤其是在全球低碳轉型的背景下,綠色化轉型已經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國家競爭力體現的重要維度。綠色化轉型越快的國家,碳排放效率越高,單位碳排放的能源消耗越低,從而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度就會下降,使經濟社會面臨外部能源環境變化時受到的影響較少,競爭力更強。
不僅如此,隨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正式啟動,碳排放量越多的產品,進入歐盟關稅區需要支付的碳邊境稅額越高,該產品在國際上的價格就越高,從而該國的競爭優勢也會隨之下降。此時,綠色化轉型越快的國家,也就更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應對技術環境新變化,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優勢需要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共同發力。
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是順應全球低碳轉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一些國家和地區紛紛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系列法律、政策、行動計劃陸續出臺和實施。
例如,歐盟率先于2019年發布《歐洲綠色協議》,于2021年通過《歐洲氣候法案》,并計劃于2023年征收碳關稅;美國2021年宣布將擴大政府的減排承諾,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50%~52%;2020年,日本政府也推出被視為其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進度表的《綠色增長戰略》;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主動擔當、積極作為,自2020年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2021年中國又先后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實施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及《2023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1+N”政策體系,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基本建立。
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已有136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諾。低碳轉型已成全球共識,綠色成為經濟發展的底色。
但是,減碳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任重道遠。不同于發達國家已經走完工業化進程,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后期,今后一段時間保持工業的穩定仍是發展的重要目標,這可能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大碳減排難度。因此,欲在短時間實現經濟社會的低碳轉型不僅時間緊、任務重,而且難度更高,亟須新的碳減排工具。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支撐和賦能經濟綠色化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成為加快推動綠色化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加速劑”。一方面,數字技術有助于節能減排。通過采集、加工、處理生產數據,數字化的產業能夠對生產全過程進行實時檢測,并能根據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運營管理方式,做到精準決策,這能夠大大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浪費,有助于生產全過程的節能、減排、降耗;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也能通過激勵研發創新降低碳排放。通過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平臺,數字技術能夠緩解信息的不對稱程度,降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的不確定性,進而激勵企業從事更多的創新活動,降低單位產值的碳排放量。因此,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為加快實現全球減碳目標提供了重要解決方案。
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撐運行,大數據中心普遍需要24小時不間斷運行,電費占到數據中心運行成本的4/5,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隨著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會進一步帶動電力需求快速上漲,帶動能源消耗的增加。這都不可避免地引起今后一段時間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持續提升,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綠色化轉型。誠如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2年戰略展望報告:在新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綠色和數字轉型的結合》中所指出的那樣,“數字化轉型只考慮了有限的可持續性,數字化轉型存在副作用,影響著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因此,作為能耗高、排放高的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也應當遵循綠色發展的基本理念。綠色化轉型與數字化轉型需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樣才有助于實現經濟的綠色發展,推動經濟向著更加健康、持續的方向發展。
推動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的政策建議。加快綠色化技術和數字化技術融合創新,推動雙轉型融合發展。
一方面,引導現有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融合發展。以數字技術為抓手,推動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有機融合,以場景融合推動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雙向融合。另一方面,加快研發和突破具有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合特征的新技術,創新雙轉型技術的發展形式。加快數字技術與環境污染治理、清潔煤發電、碳采集、碳封存等綠色技術的深度融合,在原有基礎上開發具有數字化、綠色化雙重特性的新技術,突破數字化綠色化融合的關鍵技術。實現以數字技術助力綠色技術,綠色技術牽引數字技術,二者融合創新、合力攻關。
瞄準重點領域有的放矢地推進綠色化數字化雙轉型。一方面,聚焦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綠色化關鍵領域,通過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加快信息的實時傳輸速度,以提高運行過程中的管理效率,及時做出判斷,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消耗。另一方面,作為高耗能產業的數字經濟,也要注重自身的低碳轉型。這就要求在支撐數字經濟運行的算力方面,加強新型數據中心尤其是綠色數據中心建設,通過加快高端芯片、超算等領域的研發突破提升計算的效率,進而促進用能效率的提升。同時,在數據中心的建設過程中注重利用自然環境協同節能減排,如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在云南、貴州等具有天然冷源的地方布局,助力算力運行過程中的節能、減排、降耗,推動算力產業向高效、綠色方向發展。因此,數字化關鍵領域的綠色化轉型和綠色化關鍵領域的數字化轉型要齊頭并進、雙輪驅動。
穩步推進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領域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國際規則建設,搶占國際競爭主動權和話語權。
一方面,要廣泛參與數字化、綠色化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積極主動融入國際規則和技術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從而在國際技術標準和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方面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另一方面,還要推進本國技術標準國際化。通過組建跨國技術標準戰略聯盟,建立跨國技術合作機制,并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簽署標準化合作協議,牽頭制定推廣數字化綠色化重點領域的技術標準,推動本國技術標準更好“走出去”。同時,還要強化國際技術標準人才培養,加強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為國際技術標準組織輸送人才,不斷增強在國際技術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來源 |《中國經營報》